当前位置首页 > 电影 > 剧情片 > 城南旧事

城南旧事

又名: 1080p
  • 请选择M3U8地址播放

  • 请选择下列地址播放

  • 又名:

    1080p

  • 年份:

    1983

  • 地区:

    华语

影片介绍

20年代末,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。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“疯”女人秀贞,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。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生暗中相爱,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,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,生死不明。英子对她非常同情。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,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,急 忙带她去找秀贞。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,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,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。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。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。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,不得不去

演员表

沈洁 饰 英子

郑振瑶 饰 宋妈

张闽 饰 秀贞

严翔 饰 英子父

张丰毅 饰 小偷

袁佳奕 饰 妞儿

洪融 饰 英子母

徐才根 饰 冯大明

朱莎 饰 秀贞母

李农 饰 秀贞父

乔林 饰 换火柴的

崇文平 饰 老师

马景龙 饰 密探

秦焰 饰 宋妈侄

李季 饰 换绿盆的

谭宗尧 饰 油酱店伙计

田春奎 饰 囚犯

史原 饰 放话匣子的

茂路 饰 井窝子主人

周起 饰 骆驼队主人

季虹

饰 养父

- 饰 ----

简介 旁白

配音 林彬

职员表

制作人许松林

原著林海音

导演吴贻弓

副导演(助理)吴天忍

编剧伊明

摄影曹威业、唐时宝

配乐吕其明

剪辑兰为洁

道具张立武

美术设计濮静逊

造型设计李萍、王正荣

服装设计马鸿祥、陈美莲

视觉特效曹有光

灯光张川侠

录音谢国杰

布景师夏林宝

角色介绍

英子

演员 沈洁

20世纪20年代,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到北京城,往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。英子在胡同玩耍时遇到了“疯女人”秀贞,英子很同情秀贞,并且帮助秀珍找到了她的女儿。后来英子又遇到了一个小偷,并且和他成为了朋友。英子九岁那年,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。后来英子的父亲患肺病离开了人世,英子也随家人一起离开北京回到台湾。

宋大妈

演员 郑振瑶

宋大妈是英子家的乳母,她抛下自己的儿女、家庭,到林家当佣人,辛辛苦苦地赚钱养活在乡下的男人和孩子。她勤快、诚实,也很喜欢英子。当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后,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。

秀贞

演员 张闽

秀珍的孩子失踪,自己的情人也下落不明,她常常会在馆门前痴立,被大家认为是一个“疯女人”。每次她与英子讲话时,都无一例外地变成自言自语。但是后来英子帮助秀珍找回失踪的女儿妞儿,秀珍和妞儿相认后便带着妞儿去寻找孩子的父亲。

小偷

演员 张丰毅

小偷在一个荒草丛生的破院子里结识了英子,他常常和英子在一起聊天,他告诉英子自己之所以做小偷是为了供弟弟上学。后来小偷被警察抓走了。

幕后花絮

1:在20世纪80年代,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一部影片的平均资金是29万元,而《城南旧事》却花了57万元

2:在“文革”期间导演吴贻弓虽然没有拍摄电影,但是积累了很多东西,在拍《城南旧事》时,她把“文革”期间积累的情感和想法全都用上了

3:郑振瑶在影视剧大多都是演公主、贵妇或者知识分子,在《城南旧事》中她突破以往形象饰演一个从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。

4:片中饰演英子弟弟的张小宇喜欢吃橄榄和牛肉干,于是拍戏期间郑振瑶的口袋里每天都会装一块牛肉干,拍睡觉的戏时,郑振瑶就对张小宇说:“你不许说话,不许翻身,拍完了给你吃一块牛肉干。”

5:为了符合片中角色的形象,化妆师先剃掉郑振瑶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,把郑振瑶原先很秀气的脸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,然后描粗眉毛、将头发扎成那种撅起来的髻。化好妆之后,郑振瑶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

..

影片评论

《城南旧事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,带领观众重温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(魏楚豫评) 。该片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范本,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也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导演的创作倾向(《新京报》评) 。 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,编导排除了由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,以“淡淡的哀愁,浓浓的相思”为基调,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,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、英子与小偷、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。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,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纪20年代的具体历史风貌,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、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(魏楚豫评) 。 《城南旧事》选用了两首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作为插曲。《麻雀与小孩》出现在英子上学之初,歌中唱出的小孩与小麻雀的问与答,表现了麻雀等“母亲”觅食归来的急切情景,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。而《送别》在内容情调上则 是深沉、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,并且与《麻雀与小孩》形成了对比,在影片情节、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,托景传情的作用(《东南早报》评)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