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又名:
- 年份:
1982
- 地区:
华语
影片介绍
刚搬进新村的陶奶奶(张瑞芳 饰)是位受人尊敬的幼教老师。退休后接到去海滨疗养的通知,侄女雪莉(张翎飞 饰)非常想跟姑妈去海边完成自已的毕业作品。刚建成的新村基础设施不完备,托儿所还没建起来,好多双职工家庭孩子没人带,只好锁在家里,大一点的孩子到处乱窜,很不安全。邻居家的困难促使陶奶奶萌发教育这些孩子的念头,她不顾侄女反对,在家中腾出一些地方,办起了义务幼儿园。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,因为孩子打翻墨水瓶、弄脏雪莉毕业作品,雪莉负气出走。失去母爱的喜燕(王佳莹 饰)性格孤癖,在陶奶奶慈母般关爱下,她与继母消除了隔阂,雪莉也在居委会主任(宏霞 饰)的耐心说服下回到了姑妈身边......
演员表
张瑞芳 饰 陶奶奶
张翎飞 饰 雪莉
牛犇 饰 大刘
史淑桂 饰 月娥
方超 饰 冰冰
王佳莹 饰 喜燕
陈裕德 饰 老侯
陈磊 饰 小侯
倪以临 饰 方圆圆
凌之浩 饰 沈工程师
孟俊 饰 沈群
屈蕴真 饰 苓苓
宏霞 饰 居委会主任
职员表
制作人陈荣轩
导演石晓华
副导演(助理)王健
编剧吴建新
摄影俞士善、江淑珍(副摄影)
配乐刘雁西
剪辑韦纯葆、王汉昌
道具潘建明
美术设计薛健纳
造型设计庄雅贞
服装设计张菊芳
灯光何小毛
录音庄永楠
布景师张友龙(绘景)、徐茂鸿(置景)
展开
编辑边震遐、吴本务
特技设计郑伟松
特技摄影杨仲文
动画设计鲍厚泽
动画摄影宋旭光
演奏上影乐团
指挥王永吉
合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、上海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
角色介绍
陶奶奶
演员 张瑞芳
退休的幼儿园教师。发现小区内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缺少看管后,出于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感,她决定牺牲自己宁静适舒的生活,承担起看管孩子的责任。她对孩子们体贴入微,耐心教育,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爱戴与尊敬。
喜燕
演员 王佳莹
大刘的女儿。生母早早去世,与生父、继母和继母带来的弟弟冰冰一起生活。本来是个活泼伶俐的小姑娘,但因为怀念生母亲、不信任继母,自己又不被父亲所理解,所以性格变得孤僻,把痛苦委屈都埋在心底,对人总是怀着戒备之心,被大家称为“木头”。
大刘
演员 牛犇
清洁工人,喜燕的父亲。性格鲁莽,但也有温情的一面。他爱孩子,怕他们受外人欺负,所以把冰冰和喜燕锁在家里。因为女儿学习不好心急如焚,恨铁不成钢,曾经不公正地责难女儿,认识到错误后,他非常悔恨内疚,想方设法要补偿女儿。
雪莉
演员 张翎飞
音乐学院的高材生,陶奶奶的侄女。正在准备重要的毕业作品,但陶奶奶在家里开托儿所,影响到了她的创作,因此对姑妈颇有怨言。后来,她为姑妈与孩子们的真情感动,理解了姑妈,而且以此为灵感创作出了满意的作品。
小侯
演员 陈磊
老侯和方圆圆的独生子,是个被父母宠坏了的孩子,极其顽皮,因为父母是双职工,没时间管他,他在外游荡老是闯祸、欺负小朋友,但同时也有幼稚可爱的一面。
苓苓
演员 屈蕴真
沈工程的小孙女。长相秀丽。她的父母均在国外学习,由爷爷负责照顾她。因为备受父母、爷爷的溺爱,结果养成了挑食的毛病,因为不吃蔬菜搞得体弱多病。
幕后花絮
《泉水叮咚》是石晓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
该片原定由龚雪扮演雪莉,因为她被谢晋选去试演秋瑾一角,临时来不了,已经到了福建外景地的摄制组便就地取材,选了福建师大艺术系的毕业生张翎飞来顶替。
剧组本想给张瑞芳烫头,搞得漂亮些,但是为了更加贴近角色,张瑞芳只剪了一个很平常的短发
在拍孩子们围观捏面人的戏时,因为小演员们试拍过多次,正式开拍时新鲜感降低,笑得有点假,于是,石晓华喊完开拍后,突然走到捏面人师傅面前,在他脸上画起了小胡子,把孩子们逗得前仰后合,从而捕捉到了真实的镜头
该片是在福建三明市拍摄的,拍摄时正值五、六月,剧组在仓库里搭景拍戏,仓库闷得像蒸锅,而且要开强灯,演员的汗水把妆都弄花了,制片人只好向当地政府申请制冰,把冰摆在摄影棚里,电风扇对着冰吹
片中有小侯被妈妈打哭的戏,但是扮演小侯的小朋友因为剧组对他特别好,怎么都哭不出来,最后导演石晓华假装生气,说要把他送回上海,他才吓得哇哇大哭 。
出演该片的十几个儿童演员亲自完成了自己扮演角色的配音工作
这个片子出来后获得了很多奖,但因为当时是电影局统一选片、送片到外国评奖,很多获奖消息主创人员都是后来在报纸上看到的
..影片评论
该片对儿童生活做了很多加工提炼,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提炼出很多富有儿童特征的艺术细节,场面凝炼,情趣更浓。影片一开头只寥寥数笔就把孩子们的特点刻划得十分生动逼真,从孩子们顽皮、娇弱等各具个性的活动中,显露出他们独特的天真、可爱,令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。片中的各种细节鲜明有力恰到好处,它们是从孩子充满儿童情趣的心灵里闪发出来的,感情真挚。儿童愈天真烂漫,愈显出陶奶奶工作的意义,观众的心也会被童心感化,从中领悟出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道理。稍感不足的是,与孩子形象相比,陶奶奶形象略有苍白之感,缺乏经过精心提炼、凝炼有力的笔触。(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编审、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江俊绪评)..